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风景园林传统强校,上林苑设计学院南林定向考研全程班专注于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专业考研辅导已经有12年时间了,拥有南京林业大学本土深厚的人脉和国内设计行业的高端资源,培养出众多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专业的高分考研状元,以及近年半数以上的研究生。对于南林考研的出卷改卷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份南林2019年考研真题的设计详读详解。
该方案由国资委直属央企设计总院景观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上林苑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总监)执笔设计,在确保方案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兼顾考研出卷改卷老师的审美需求和同学们本科阶段学习能力的特点。(大多数同学在两到三年内系统性的学习设计是很难达到设计院主创的设计要求的,但是大家要清楚的是,考研选拔人才的最终标准是能与项目对接。因此,真正达到设计院标准的设计方案,一定是各大风景园林高校老师认可的高分方案)。
在方案设计中,本设计用叙事景观的设计手法,结合场地原有的场地地形,综合纪念公园需要设计轴线的特点,在场地中初拟左右各一条轴线。在分析完高差和拟建设集散节点的特点之后,选择右侧轴线为场地纪念主轴,左侧轴线为山体游步道轴线,在兼顾茶园台地景观效果的同时辅以蜿蜒的跌水景观,让革命的源泉从全园制高点的“工农广场”逐次跌落到园区近入口的集散广场“红星广场”,寓意红色力量来自工农,革命泉源生生不息。场地设计对场地茶园做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对场地的地形也进行了最小限度的改造,拒绝大挖大填,大搞基建。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对场地进行文脉梳理和设计解构。本文案会从景观设计的各个角度对本方案进行详解详析,同时辅以场地方案全景建模动画,便于大家更直观的了解此方案的落地性和设计的合理性,以图交流,以图会友。
我们始终认为,真实、简洁、干净、能落地的方案设计才是最优秀的考研快题方案作品。
上林苑设计学院立足国内高品质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依托自身在国内深厚的业内专业背景资源和12年的考研快题教学辅导实践积累,每一位老师都将用心为同学们提供最优质、高效、负责任的设计教育课程!
设计关键词:烈士纪念、红色文脉挖掘、高差处理、台地景观、叙事景观
1.1 基地概况与场地要求
我国华东某县一旅游景区,拟建设一个抗日烈士纪念园,形成该区块的标志性景点,提升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质量,建设拟选址于景区一处山坡地,基地南侧有道路连接景区入口和其他景点,场地高差如地形图(见附图)所示,用地面积约17000。
1.2 设计要求
【1】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条件,利用纪念碑、纪念景墙、纪念广场、景观小品等设计元素,形成纪念性空间序列。
【2】妥善处理好地形高差,合理安排台阶、台地和广场,从地形分析和视线分析的角度合理确定设计纪念碑的位置、高度和体量,突出纪念碑的点景作用。
【3】集合空间围合和空间序列组织,形成优美有序的绿化种植景观,树种选择应适合空间氛围。
1.3 设计内容及图纸要求
【1】总平面图:要求明确表达各景观构筑物的平面形态、铺装、绿化等,应标明各设计元素的名称,各场地和关键点的竖向标高,表达清楚高差处理(标明台阶级数)等。比例 1:500.
【2】场地整体剖面图:要求能清晰表达地形和空间序列的竖向处理,明确景观构筑物的尺寸和体量关系,并表达景观视线处理的设计意图,比例 1:300~1:500。
【3】总体鸟瞰图:要求不小于A4画幅。
【4】纪念碑设计图:平立剖面,要求表达纪念碑设计的形态、结构处理和材料处理,比例1:500~1:200。
【5】设计说明分析图:表达设计构思及意图,比例自定。
1.4 附图
2.1 “抗日烈士纪念园”
从题中的这句话,可以分析出:
【1】:设计主题为:纪念性公园
【2】:设计文化背景: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文化
【3】:设计时需体现出注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所以主轴线必须是笔直的,核心纪念性元素需视线通透。
关于主轴线的选择,整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基于场地的高差地形,为了对场地现状尽可能做最小的改动,我们拟设计主轴的选择有两条,即绿色轴线和红色轴线所示。从高程上分析,绿色轴线尽端高程比红色轴线尽端更高,适合做纪念性轴线的选址。但是,我们将场地中能设计为平台节点的区域用黄色的圆圈圈出来后发现,如果将轴线选择为绿轴,会出现两个问题:
1、在不大动土方的情况下,整条道路依据地形的变化无法做成直路,纪念型公园的主轴一般需要笔直,所以不利于作为主轴。
2、绿轴上圈出来的节点位置和面积不利于做主要轴线。因为,首先绿轴的节点主要集中在尽端,从入口到第一个节点需要走相当远的一段路并爬相当长的一段台阶,这不利于革命老同志和小朋友等群体来集体瞻仰,同时也无法实现较佳的游园步行系统体验效果;其次,我们根据地形图发现,绿轴末端圈出来的三个节点,实际平台面积相对较小,很难起到大规模瞻仰人群的集散效果。因此,我们发现,绿轴并非场地主轴的最佳选择。
再来看右侧的红色轴线,该轴线的一个弊端在于,尽端的制高点没有绿轴的高程高,纪念性公园的轴线尽头宜设计在最高处。但红色轴线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
1、除入口空间外,依据现状地形圈出来的三个节点,各节点之间距离适中,从叙事景观的角度来看,整体节点位置节奏均匀,有利于根据历史文脉展开叙事景观的表达。
2、各个节点之间高程和距离关系符合设计规范中最多18级台阶做一个平台的设计要求。使得游客相对可以在比较自然舒心的状态下,走走停停,也有利于中老年游客攀登和休息。
3、各个节点的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人群集散和集中列队鞠躬瞻仰。
因此,综上分析,我们将本设计的主要纪念型景观轴线确定为右侧红色景观轴。左侧的绿色轴线便设计为盘山景观游步道。基于对场地整体地形的分析,我们把中间茶园台地的空间打开,将绿轴尽端的最高点设计为可以俯瞰整个右侧红色主轴的半私密观景台,同时结合盘山步道蜿蜒曲折的特点,我们设计一处与盘山步道错落交织的跌水景观,一直从绿轴尽端的“工农广场”将革命源头的泉水引流到入口处的“红星广场”,在较好的实现了景观效果的同时,也表达了从工农联盟开始到红星遍地的革命历程,喻示着革命源头源远流长,革命的力量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
核心纪念轴线区的景观视线如下图所示:
我们将纪念碑的高度设计为15米,在原有地形高程的基础上增加15米后,可以确保游人在入口处可以看到远处纪念碑的一部分。有利于突出主题,引导游客游览,同时也构成了部分园景。
2.2“妥善处理好地形高差,合理安排台阶、台地和广场”
该设计红线范围内,南北最大高差达到了50多米,地形极其复杂。因此,我们需要先对地形的处理方式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知识延展:地形的处理方式】
本次设计主要采用了(a、b、c、d、e、g)
台阶的运用无处不在,一种是作为桥梁连接两个硬景空间,一种是作为室外看台的方式。一般室外台阶踏步的宽度不小于30cm,高度不大于15cm。当高差超过1时,应在台阶临空一侧设置围护栏杆或栏板。
台地可最低限度的开发或改变场地原有地貌,降低施工成本。并且还可以为节点的设置,人的活动提供安全空间。台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度较矮的挡墙。
坡道的坡比一般小于1:8以下,残疾人坡道坡比需小于1:12。
挡墙是对高差一种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有防止突破坍塌、承受侧向压力的功能其形式多样,可以为混凝土,石墙或者其他材质,根据风格和作用不同来选择应用。合理、美观地设置景观墙,能有效的成为景观中的亮点。
栈桥是可以解决高差交通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栈桥可以架空,而快题设计中又不考虑建造成本,所以几乎可以说是无视地形,只要算好坡比即可设计。
微地形可以通过控制景观视线来构成不同的空间类型。
极限运动场地可以因地制宜地把陡坎或坡比非常大的地形,巧妙的处理,并且极为容易成为设计亮点。
建筑:利用建筑自身的高度,通过建筑的屋顶花园,建筑室外or室内楼梯电梯解决高差交通问题,同时,这种手法不管是实际项目还是快题设计中,绝对是最大亮点,因为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这样处理高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庆的建筑,一层进去,电梯上了几层楼,还是“一层“出来。
2.3 “树种选择应适合空间氛围”
基于对烈士陵园主题的传统认知和此类公园本身的设计特点。主轴植物宜选择高大常绿乔木,轴线两侧可列植龙柏、圆柏,雪松可作为背景植物烘托氛围,围合环境。整体植物设计中常绿落叶比应大于8:2,(一般城市公园常绿落叶比为6:4)否则冬季景色将过于萧条,不符合烈士纪念园的整体氛围。
3.1完整快题例图展示
3.2 平面设计图解读
(△总体平面图)
方案平面图设计我们采用叙事型的景观序列,设计磐石广场、红星广场、众志成城雕塑(若干个革命人物大型群雕)、英雄纪念碑、英烈墙、工农广场等景观节点来将主题展开。场地尽可能保留与利用原有地形,保留台地与茶田。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将场地分为五个功能区:主轴广场区、生态停车区、茶园台地区、生态密林区、盘山步道区。场地的功能分区如下图所示:
整个方案的设计理念为:一轴、两带、三核、四点、五片
一轴为纪念型主要景观轴线;两带为盘山步道带和“星河永续”跌水景观带;三核为主轴线上的“磐石广场”、“红星广场”和“英雄纪念碑广场”;四点为场地中四个次要节点:“众志成城广场”、“思念台”、“青年广场”、“工农广场”和;五片为场地中的五个功能分区:“主轴广场区”、“生态停车区”、“茶园台地区”、“生态密林区”、“盘山步道区”。
通过三维建模的鸟瞰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场地的整体设计效果
(△模型概览图1)
(△模型概览图2)
(△三维空间展示动画)
3.3 场地主轴竖向剖面图分析
主轴线的高程关系如下图所示:
各个节点广场在主轴线上依山就势、循序渐进、缓缓展开,结合设计主题和叙述的历史背景,将整幅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画卷通过主轴的设计呈现在游人面前。
3.4 内部交通分析
【1】.一级主路也是公园的主轴线:主要体现庄重肃穆的仪式感,以及将游客引导至主纪念碑。
【2】.二级道路衔接各景观节点空间,增强游客步行体验,增加游玩时间,提升体验的景观性和趣味性。
3.5 节点布局分析
【1】.核心节点:3个核心节点都为红色文化主题,承载文化精神传承,主题表达,英雄纪念等重要功能。
【2】.次要节点:更多为游客提供驻足休憩观景的功能。
【3】.红色主题叠水景观:红色锈钢板水槽贯穿场地,寓意红色血脉永垂不朽,渊源流传!
3.6 观景视线分析
【1】.整个场地以英雄纪念碑所在的中轴线为核心,所有观景视线均围绕该轴线。
【2】.通过对中间茶园台地区景观植物配置的开合设计,来控制和引导各节点之间的视线关系。“工农广场”作为全园的最高点,可直接俯瞰整条瞻仰主轴。其余各节点,通过有序的植物开合设计,均可获得不一样的景观视觉体验。场地中央台地茶园,不做复杂的绿化处理,总体上保留现状,力求营造出中央开敞的阳光空间。
4.1 青年广场节点
【1】设计思路:
【2】节点放大平面图
【3】
(△青年广场作者原创手绘效果图)
4.2 红星广场节点
【3】红色主题铺装设计分析
红色五角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象征,也是五星红旗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本节点的铺装设计从红色五角星上提取设计元素与设计色彩。为了更好的体现设计感,我们没有直接在铺装上设计完整的五角星,因此才采取了图中设计方式。其他主题的铺装设计也可从形态和色彩这两点设计。
思考:奥运主题的铺装设计如何做呢?
(△红星广场作者原创手绘效果图)
4.3 工农广场节点
【1】.设计思路:
【2】.节点放大平面图
设计总结:
该设计方案以叙事景观的设计手法,力求用当地革命的历史沿革来作为主线,通过节点广场的命名、节点配景的设计、英雄主题雕塑的设计、文化景墙的设计、节点铺装的设计、跌水河道的设计等各类景观设计手法,为游客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纪念型主轴景观的设计沉稳、端庄、大气,依托层层拔高的地形和两侧苍松翠柏的植栽氛围营造,将瞻仰烈士的浓重气氛不断烘托渲染,直至在高大的纪念碑前达到高潮。纪念碑一侧的英烈墙将为了这片热土获得解放而英勇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姓名雕刻在墙上,让人们可以永远缅怀这些革命先烈,深刻的认识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场地西侧的盘山游步道依托蜿蜒的山势,在生态密林间与潺潺的跌水小溪若即若离,行走在花田里,漫步于茶林旁。场地中央的茶林景观带自北向南以台地状层层跌落展开,干净整齐的茶林在场地中央空留出大块的开敞空间,我们通过丛植、点植、孤植等植物配景方式,将主辅两条轴线中各节点之间的视线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划分,力求不同节点看茶园方向,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景观体验和视觉效果。
本套真题总结:
该题为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风景园林专业考研真题。本道题的出题背景如下:南京林业大学在2019年前几年的出题类型分别为:2015年为村口改造设计、2016年为校园景观设计、2017年为街旁绿地(特色街区河对面的滨水带状绿地)、2018年为山体公园+房车营地设计。可以看出题目的类型每年都不同,绿地类型越来越冷僻,场地本身的复杂程度逐年递增,场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南林场地面积再大,不会超过6公顷,也就是一般不会大过北林的场地)。直到2019年,一道复杂地形的烈士陵园场地设计,直接将南林风景园林专业近年出题的难度推到了一个制高点。可以说,这个场地的设计类型非常冷僻,这个场地的面积也是近年题型中较大的,这个场地地形的复杂程度也是历年来之最,这道题目对考生本身各方面知识储备要求之高也是前所未有。因此,笔者认为,2019年这道真题,为南林往前15年,真题难度之最,可以说前无古人。
掌握了前几年南林风景园林出题趋势,站在2022年的角度反观2019年后的几年真题:2020年为乡村景观设计、2021年为社区公园设计、2022年为儿童主题公园设计。我们可以看到,20年和21年出题难度是在逐步下调,趋于简单,在2022年难度逐步增加并稳定在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几年的南林考试中,题目难度或许会下降,或许会微微上升,但是不太会超越2019年这道题的设计难度。(我们所说的难是指要真正做出高品质的设计方案是很难的)
所以,同学们若能认真研读、体会本套方案的设计逻辑和整体思路,看懂、吃透该方案从构思到定稿的全流程,那应该就具备了自如应对未来南林考题难度的能力了。
这道真题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项目广东泰康拓荒牛纪念园
下面将该真实项目的情况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该项目位于广东惠州,也是一个纪念公园,只不过项目中是一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拓荒牛精神”的文化核心为纪念主题。先来看一下实际项目中是如何处理的场地高差、设计主题的营造。
项目解读
泰康拓荒牛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富田镇境内,罗浮山风景区后山(西侧),项目用地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山清水秀,排水良好的环境。设计师用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拓荒牛精神”的文化核心来丰富项目,由此引申出“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设计理念。
(△项目实景效果图)
“工天地间竖着的是我”是一个工程兵一生的写照。1983年9月15日,在现场庄重、严肃的七分钟。基建工程兵304团在这里隆重集结,向军旗告别,然后脱下军装,就此集体转业。
当时间的脚步来到2016年,在罗浮山吹响集结号,一个以纪念基建工程兵历史为主题的基建工程兵纪念园墓园将在这里成贤。谨以此纪念那些峥嵘岁月里为推动国家历史进程二奋斗的“拓荒牛”缩影。
(△总平面图)
军旅的拓荒牛精神是一种力量,始终作为纪念墓园空间的精髓。并用折线梯田元素勾勒出墓园轮廓,石材、锈板的现代结合,折线折角的设计元素表达出刚毅的力量感,体现出军人出身的
Copyright © 2022 南京上林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风景园林传统强校,上林苑设计学院南林定向考研全程班专注于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专业考研辅导已经有12年时间了,拥有南京林业大学本土深厚的人脉和国内设计行业的高端资源,培养出众多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专业的高分考研状元,以及近年半数以上的研究生。对于南林考研的出卷改卷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份南林2019年考研真题的设计详读详解。
该方案由国资委直属央企设计总院景观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上林苑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总监)执笔设计,在确保方案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兼顾考研出卷改卷老师的审美需求和同学们本科阶段学习能力的特点。(大多数同学在两到三年内系统性的学习设计是很难达到设计院主创的设计要求的,但是大家要清楚的是,考研选拔人才的最终标准是能与项目对接。因此,真正达到设计院标准的设计方案,一定是各大风景园林高校老师认可的高分方案)。
在方案设计中,本设计用叙事景观的设计手法,结合场地原有的场地地形,综合纪念公园需要设计轴线的特点,在场地中初拟左右各一条轴线。在分析完高差和拟建设集散节点的特点之后,选择右侧轴线为场地纪念主轴,左侧轴线为山体游步道轴线,在兼顾茶园台地景观效果的同时辅以蜿蜒的跌水景观,让革命的源泉从全园制高点的“工农广场”逐次跌落到园区近入口的集散广场“红星广场”,寓意红色力量来自工农,革命泉源生生不息。场地设计对场地茶园做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对场地的地形也进行了最小限度的改造,拒绝大挖大填,大搞基建。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的对场地进行文脉梳理和设计解构。本文案会从景观设计的各个角度对本方案进行详解详析,同时辅以场地方案全景建模动画,便于大家更直观的了解此方案的落地性和设计的合理性,以图交流,以图会友。
我们始终认为,真实、简洁、干净、能落地的方案设计才是最优秀的考研快题方案作品。
上林苑设计学院立足国内高品质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依托自身在国内深厚的业内专业背景资源和12年的考研快题教学辅导实践积累,每一位老师都将用心为同学们提供最优质、高效、负责任的设计教育课程!
设计关键词:烈士纪念、红色文脉挖掘、高差处理、台地景观、叙事景观
1.1 基地概况与场地要求
我国华东某县一旅游景区,拟建设一个抗日烈士纪念园,形成该区块的标志性景点,提升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质量,建设拟选址于景区一处山坡地,基地南侧有道路连接景区入口和其他景点,场地高差如地形图(见附图)所示,用地面积约17000。
1.2 设计要求
【1】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条件,利用纪念碑、纪念景墙、纪念广场、景观小品等设计元素,形成纪念性空间序列。
【2】妥善处理好地形高差,合理安排台阶、台地和广场,从地形分析和视线分析的角度合理确定设计纪念碑的位置、高度和体量,突出纪念碑的点景作用。
【3】集合空间围合和空间序列组织,形成优美有序的绿化种植景观,树种选择应适合空间氛围。
1.3 设计内容及图纸要求
【1】总平面图:要求明确表达各景观构筑物的平面形态、铺装、绿化等,应标明各设计元素的名称,各场地和关键点的竖向标高,表达清楚高差处理(标明台阶级数)等。比例 1:500.
【2】场地整体剖面图:要求能清晰表达地形和空间序列的竖向处理,明确景观构筑物的尺寸和体量关系,并表达景观视线处理的设计意图,比例 1:300~1:500。
【3】总体鸟瞰图:要求不小于A4画幅。
【4】纪念碑设计图:平立剖面,要求表达纪念碑设计的形态、结构处理和材料处理,比例1:500~1:200。
【5】设计说明分析图:表达设计构思及意图,比例自定。
1.4 附图
2.1 “抗日烈士纪念园”
从题中的这句话,可以分析出:
【1】:设计主题为:纪念性公园
【2】:设计文化背景:红色文化、抗日战争文化
【3】:设计时需体现出注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所以主轴线必须是笔直的,核心纪念性元素需视线通透。
关于主轴线的选择,整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基于场地的高差地形,为了对场地现状尽可能做最小的改动,我们拟设计主轴的选择有两条,即绿色轴线和红色轴线所示。从高程上分析,绿色轴线尽端高程比红色轴线尽端更高,适合做纪念性轴线的选址。但是,我们将场地中能设计为平台节点的区域用黄色的圆圈圈出来后发现,如果将轴线选择为绿轴,会出现两个问题:
1、在不大动土方的情况下,整条道路依据地形的变化无法做成直路,纪念型公园的主轴一般需要笔直,所以不利于作为主轴。
2、绿轴上圈出来的节点位置和面积不利于做主要轴线。因为,首先绿轴的节点主要集中在尽端,从入口到第一个节点需要走相当远的一段路并爬相当长的一段台阶,这不利于革命老同志和小朋友等群体来集体瞻仰,同时也无法实现较佳的游园步行系统体验效果;其次,我们根据地形图发现,绿轴末端圈出来的三个节点,实际平台面积相对较小,很难起到大规模瞻仰人群的集散效果。因此,我们发现,绿轴并非场地主轴的最佳选择。
再来看右侧的红色轴线,该轴线的一个弊端在于,尽端的制高点没有绿轴的高程高,纪念性公园的轴线尽头宜设计在最高处。但红色轴线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
1、除入口空间外,依据现状地形圈出来的三个节点,各节点之间距离适中,从叙事景观的角度来看,整体节点位置节奏均匀,有利于根据历史文脉展开叙事景观的表达。
2、各个节点之间高程和距离关系符合设计规范中最多18级台阶做一个平台的设计要求。使得游客相对可以在比较自然舒心的状态下,走走停停,也有利于中老年游客攀登和休息。
3、各个节点的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人群集散和集中列队鞠躬瞻仰。
因此,综上分析,我们将本设计的主要纪念型景观轴线确定为右侧红色景观轴。左侧的绿色轴线便设计为盘山景观游步道。基于对场地整体地形的分析,我们把中间茶园台地的空间打开,将绿轴尽端的最高点设计为可以俯瞰整个右侧红色主轴的半私密观景台,同时结合盘山步道蜿蜒曲折的特点,我们设计一处与盘山步道错落交织的跌水景观,一直从绿轴尽端的“工农广场”将革命源头的泉水引流到入口处的“红星广场”,在较好的实现了景观效果的同时,也表达了从工农联盟开始到红星遍地的革命历程,喻示着革命源头源远流长,革命的力量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
核心纪念轴线区的景观视线如下图所示:
我们将纪念碑的高度设计为15米,在原有地形高程的基础上增加15米后,可以确保游人在入口处可以看到远处纪念碑的一部分。有利于突出主题,引导游客游览,同时也构成了部分园景。
2.2“妥善处理好地形高差,合理安排台阶、台地和广场”
该设计红线范围内,南北最大高差达到了50多米,地形极其复杂。因此,我们需要先对地形的处理方式有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知识延展:地形的处理方式】
本次设计主要采用了(a、b、c、d、e、g)
台地可最低限度的开发或改变场地原有地貌,降低施工成本。并且还可以为节点的设置,人的活动提供安全空间。台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度较矮的挡墙。
坡道的坡比一般小于1:8以下,残疾人坡道坡比需小于1:12。
栈桥是可以解决高差交通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因栈桥可以架空,而快题设计中又不考虑建造成本,所以几乎可以说是无视地形,只要算好坡比即可设计。
微地形可以通过控制景观视线来构成不同的空间类型。
建筑:利用建筑自身的高度,通过建筑的屋顶花园,建筑室外or室内楼梯电梯解决高差交通问题,同时,这种手法不管是实际项目还是快题设计中,绝对是最大亮点,因为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这样处理高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庆的建筑,一层进去,电梯上了几层楼,还是“一层“出来。
2.3 “树种选择应适合空间氛围”
基于对烈士陵园主题的传统认知和此类公园本身的设计特点。主轴植物宜选择高大常绿乔木,轴线两侧可列植龙柏、圆柏,雪松可作为背景植物烘托氛围,围合环境。整体植物设计中常绿落叶比应大于8:2,(一般城市公园常绿落叶比为6:4)否则冬季景色将过于萧条,不符合烈士纪念园的整体氛围。
3.1完整快题例图展示
3.2 平面设计图解读
方案平面图设计我们采用叙事型的景观序列,设计磐石广场、红星广场、众志成城雕塑(若干个革命人物大型群雕)、英雄纪念碑、英烈墙、工农广场等景观节点来将主题展开。场地尽可能保留与利用原有地形,保留台地与茶田。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将场地分为五个功能区:主轴广场区、生态停车区、茶园台地区、生态密林区、盘山步道区。场地的功能分区如下图所示:
整个方案的设计理念为:一轴、两带、三核、四点、五片
一轴为纪念型主要景观轴线;两带为盘山步道带和“星河永续”跌水景观带;三核为主轴线上的“磐石广场”、“红星广场”和“英雄纪念碑广场”;四点为场地中四个次要节点:“众志成城广场”、“思念台”、“青年广场”、“工农广场”和;五片为场地中的五个功能分区:“主轴广场区”、“生态停车区”、“茶园台地区”、“生态密林区”、“盘山步道区”。
通过三维建模的鸟瞰图,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场地的整体设计效果
(△模型概览图1)
(△模型概览图2)
(△三维空间展示动画)
3.3 场地主轴竖向剖面图分析
主轴线的高程关系如下图所示:
各个节点广场在主轴线上依山就势、循序渐进、缓缓展开,结合设计主题和叙述的历史背景,将整幅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画卷通过主轴的设计呈现在游人面前。
3.4 内部交通分析
【1】.一级主路也是公园的主轴线:主要体现庄重肃穆的仪式感,以及将游客引导至主纪念碑。
【2】.二级道路衔接各景观节点空间,增强游客步行体验,增加游玩时间,提升体验的景观性和趣味性。
3.5 节点布局分析
【1】.核心节点:3个核心节点都为红色文化主题,承载文化精神传承,主题表达,英雄纪念等重要功能。
【2】.次要节点:更多为游客提供驻足休憩观景的功能。
【3】.红色主题叠水景观:红色锈钢板水槽贯穿场地,寓意红色血脉永垂不朽,渊源流传!
3.6 观景视线分析
【1】.整个场地以英雄纪念碑所在的中轴线为核心,所有观景视线均围绕该轴线。
【2】.通过对中间茶园台地区景观植物配置的开合设计,来控制和引导各节点之间的视线关系。“工农广场”作为全园的最高点,可直接俯瞰整条瞻仰主轴。其余各节点,通过有序的植物开合设计,均可获得不一样的景观视觉体验。场地中央台地茶园,不做复杂的绿化处理,总体上保留现状,力求营造出中央开敞的阳光空间。
4.1 青年广场节点
【1】设计思路:
【2】节点放大平面图
【3】
4.2 红星广场节点
【1】设计思路:
【2】节点放大平面图
【3】红色主题铺装设计分析
红色五角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象征,也是五星红旗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本节点的铺装设计从红色五角星上提取设计元素与设计色彩。为了更好的体现设计感,我们没有直接在铺装上设计完整的五角星,因此才采取了图中设计方式。其他主题的铺装设计也可从形态和色彩这两点设计。
思考:奥运主题的铺装设计如何做呢?
4.3 工农广场节点
【1】.设计思路:
【2】.节点放大平面图
设计总结:
该设计方案以叙事景观的设计手法,力求用当地革命的历史沿革来作为主线,通过节点广场的命名、节点配景的设计、英雄主题雕塑的设计、文化景墙的设计、节点铺装的设计、跌水河道的设计等各类景观设计手法,为游客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纪念型主轴景观的设计沉稳、端庄、大气,依托层层拔高的地形和两侧苍松翠柏的植栽氛围营造,将瞻仰烈士的浓重气氛不断烘托渲染,直至在高大的纪念碑前达到高潮。纪念碑一侧的英烈墙将为了这片热土获得解放而英勇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姓名雕刻在墙上,让人们可以永远缅怀这些革命先烈,深刻的认识到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场地西侧的盘山游步道依托蜿蜒的山势,在生态密林间与潺潺的跌水小溪若即若离,行走在花田里,漫步于茶林旁。场地中央的茶林景观带自北向南以台地状层层跌落展开,干净整齐的茶林在场地中央空留出大块的开敞空间,我们通过丛植、点植、孤植等植物配景方式,将主辅两条轴线中各节点之间的视线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划分,力求不同节点看茶园方向,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景观体验和视觉效果。
本套真题总结:
该题为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风景园林专业考研真题。本道题的出题背景如下:南京林业大学在2019年前几年的出题类型分别为:2015年为村口改造设计、2016年为校园景观设计、2017年为街旁绿地(特色街区河对面的滨水带状绿地)、2018年为山体公园+房车营地设计。可以看出题目的类型每年都不同,绿地类型越来越冷僻,场地本身的复杂程度逐年递增,场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南林场地面积再大,不会超过6公顷,也就是一般不会大过北林的场地)。直到2019年,一道复杂地形的烈士陵园场地设计,直接将南林风景园林专业近年出题的难度推到了一个制高点。可以说,这个场地的设计类型非常冷僻,这个场地的面积也是近年题型中较大的,这个场地地形的复杂程度也是历年来之最,这道题目对考生本身各方面知识储备要求之高也是前所未有。因此,笔者认为,2019年这道真题,为南林往前15年,真题难度之最,可以说前无古人。
掌握了前几年南林风景园林出题趋势,站在2022年的角度反观2019年后的几年真题:2020年为乡村景观设计、2021年为社区公园设计、2022年为儿童主题公园设计。我们可以看到,20年和21年出题难度是在逐步下调,趋于简单,在2022年难度逐步增加并稳定在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几年的南林考试中,题目难度或许会下降,或许会微微上升,但是不太会超越2019年这道题的设计难度。(我们所说的难是指要真正做出高品质的设计方案是很难的)
所以,同学们若能认真研读、体会本套方案的设计逻辑和整体思路,看懂、吃透该方案从构思到定稿的全流程,那应该就具备了自如应对未来南林考题难度的能力了。
这道真题是来源于一个真实的项目广东泰康拓荒牛纪念园
下面将该真实项目的情况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该项目位于广东惠州,也是一个纪念公园,只不过项目中是一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拓荒牛精神”的文化核心为纪念主题。先来看一下实际项目中是如何处理的场地高差、设计主题的营造。
项目解读
泰康拓荒牛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富田镇境内,罗浮山风景区后山(西侧),项目用地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山清水秀,排水良好的环境。设计师用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拓荒牛精神”的文化核心来丰富项目,由此引申出“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设计理念。
(△项目实景效果图)
“工天地间竖着的是我”是一个工程兵一生的写照。1983年9月15日,在现场庄重、严肃的七分钟。基建工程兵304团在这里隆重集结,向军旗告别,然后脱下军装,就此集体转业。
当时间的脚步来到2016年,在罗浮山吹响集结号,一个以纪念基建工程兵历史为主题的基建工程兵纪念园墓园将在这里成贤。谨以此纪念那些峥嵘岁月里为推动国家历史进程二奋斗的“拓荒牛”缩影。
军旅的拓荒牛精神是一种力量,始终作为纪念墓园空间的精髓。并用折线梯田元素勾勒出墓园轮廓,石材、锈板的现代结合,折线折角的设计元素表达出刚毅的力量感,体现出军人出身的